刚刚过去的“十五”,遵义市畜牧业五年跨越七大步,生猪优化发展,家禽稳步上升,牛羊产业步步推进,畜禽繁殖率、出栏率和商品率大幅提高,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加大,品种结构调整效果显著。全市畜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由传统到现代养殖的明显转变。
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加快。据统计,2005年全市畜牧渔业产值63.21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59.22%,年平均增长9.75%。全市肉类总产量60.41万吨,比“九五”期末增长62.62%,年平均增长10.21%。水产品产量1.85万吨,比“九五”期末增长63.72%,年平均增长10.36%。禽蛋、奶类、生猪、牛、羊、家禽均呈大幅增长态势。
动物防疫工作力度加大,辖区重大动物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十五”期间,全市大牧畜死亡率为0.7%、中家畜死亡率2.43%、禽类死亡率4.86%,分别低于国家控制标准1%、5%、13%。全市动物防疫力度和投入明显加大,重大动物疫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应急机制逐步完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逐步健全,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动物防疫的整体能力明显加强。
全市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到2005年末,全市能繁母猪存栏49.72万头,其中:外纯种母猪7633头,外二元母猪97295头,内二元母猪266896头,混杂母猪107674头(本地黔北母猪15817头,其它如太湖、皮特兰等母猪10881头)。全市现有良种公猪3705头,2005年新增800头。全市有猪改点2267个,2005年新增165个;其中人工授精点950个,2005年新增11个。各县(区、市)都建立了一批种猪场和种猪养殖小区,基本形成了以优质生猪为主要地方特色的良种畜禽繁育体系。
奠定了畜牧养殖生产方式转变的基础。各地通过积极推行适度规模养殖,鼓励有条件的镇村建设养殖小区,结合沼气能源工程、人工种草工程、稻田生态渔业工程等方式发展“畜、沼、粮、草、渔”良性循环的生态畜牧渔业,逐步推广适度规模养殖模式,促进了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逐步转变,全市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正在形成。
全市生猪出栏率越过100%的大关。由2000年96.59%的出栏率提高到2005年的108%,提高了12个百分点。特别是,全市1091个生猪养殖小区中,存栏生猪53.5万头,出栏生猪72.19万头,生猪出栏率达到134.94%;在科技示范村,育肥猪出栏率为135.53%,远高于全市平均出栏率。
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各地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了一批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优质畜禽鱼产品生产基地。到2005年底,全市已有遵义、湄潭、桐梓3县建成国家级瘦肉型猪基地县,绥阳、正安两县建成省级瘦肉型猪基地。遵义县、务川县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秸秆氨化养牛示范县。正在建设的还有凤冈县国家级秸秆氨化养牛示范县。湄潭牧畜、凤冈、道真、务川、余庆、仁怀、赤水、绥阳8县(市)建成省级稻田生态渔业示范县(市)。据省生态畜牧业大省建设规划,2004年经过省批准实施的7个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中,遵义有绥阳县、凤冈县优质肉猪基地,正安县优质肉牛基地,习水县、道真县优质肉羊基地,赤水市和红花岗区优质家禽基地。2005年,遵义市从省里又争取到9个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湄潭、仁怀、道线个县实施优质肉猪基地建设,务川县实施优质肉羊基地建设,遵义县实施优质肉牛基地建设,红花岗区实施优质奶源基地,桐梓、汇川区两地实施优质家禽基地建设。全市已有湄潭、凤冈两县通过“贵州省无公害肉猪产地”认定,绥阳县正在实施国家标准委批准的“第四批全国农业标准化贵州绥阳绿色生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项目”。全市已成为全省重要的畜产品基地,肉类总产量占全省四分之一强。
养殖小区发展迅速。“九五”期间,遵义尚未兴起建设畜牧养殖小区。“十五”以来,以生猪养殖小区建设和养殖大户培育为载体,各地党委政府出台了小区建设和培育养殖大户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围绕“四在农家”活动的开展,各地汇集各方力量,捆绑各种项目,以村支部、村委会负责人为带头人,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实现规模效应。到2005年底,全市各类养殖小区发展到1613个,涉及农户2.76万户,其中生猪养殖小区1091个,涉及农户2.14万户。在发展养殖小区过程中,各地还注重发展公司+农户联市场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