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是对未宰杀的除种猪以外的家猪的统称。生猪养殖是经过种猪繁育、仔猪育肥等一系列培育和繁殖直到商品肉猪的过程,期间经历了纯种猪--能繁母猪(二元)--商品肉猪(三元)等阶段。生猪养殖原材料取自饲料行业,生猪出栏后通过屠宰加工行业直接面对消费者。
生猪,是对未宰杀的除种猪以外的家猪的统称。生猪养殖是经过种猪繁育、仔猪育肥等一系列培育和繁殖直到商品肉猪的过程,期间经历了纯种猪--能繁母猪(二元)--商品肉猪(三元)等阶段。生猪养殖原材料取自饲料行业,生猪出栏后通过屠宰加工行业直接面对消费者。
生猪养殖行业涵盖领域较广。按照养猪的周期,生产过程有6大环节,分别是配种、怀孕、分娩、哺乳、育成和育肥;生猪分为4类,分别是母猪、公猪、仔猪和育肥猪;产品不仅包括二元猪、种猪、仔猪、肉猪,还包括猪肉制品;生猪养殖的企业可分为专业饲养育肥猪、生产并销售子猪、全程饲养、种猪饲养等类型。
生猪养殖行业覆盖的产业链主要由这样几个环节构成:种植业粮食深加工饲料加工养猪业生猪屠宰、深加工农产品市场、超市餐饮/餐桌。这6个环节涉及到种植业、化工合成、粮油加工、饲料加工、养殖、兽药疫苗、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皮革制造、物流、零售业、餐饮业、交通运输等13个以上的行业。
政府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要求各地增加投入,加快原良种猪场建设,提高良种覆盖率。国家对重点原良种猪场、扩繁场、省级生猪改良繁育中心给予适当支持。在生猪主产区推广良种猪人工授精技术,促进生猪品种改良。同时,政府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安排资金支持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标准化规模养殖,按年出栏500-999头、1000-1999头、2000-2999头和3000头以上四个档次予以补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大型标准化生猪养殖场的建设,引导农民建立养殖小区,降低养殖成本,改善防疫条件,提高生猪生产能力,对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小区)的粪污处理和沼气池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适当支持。
政府建立对生猪调出大县(农场)的奖励政策。为充分调动地方发展规模化生猪生产的积极性,国家对生猪调出大县(农场)给予适当奖励,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改善生猪生产服务条件,加强生猪防疫服务,补助贷款担保和保费,对农民购猪贷款贴息等。2012年,国家将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范围由421个县增加至500个县。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35亿元,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具体包括规模化生猪养猪户(场)猪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的支出,生猪养殖大户购买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的贷款贴息和保险保费补助支出,生猪流通和加工方面的贷款贴息支出,生猪防疫服务费用支出等。奖励资金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依据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权重分别为50%、25%、25%进行测算。2013年中央财政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2012年,国家对养殖能繁母猪给予三项补贴:能繁母猪饲养补贴。补贴对象为全市生猪养殖场和养殖户,每头能繁母猪每年补助100元;能繁母猪保险补贴养猪。财政对于已投保的养猪户提供直接补贴,每头能繁母猪每年补助48元;生猪良种补贴。补贴对象为使用良种开展人工授精的母猪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户。每头能繁母猪每年补贴40元。
为有效降低养殖能繁母猪的风险,鼓励能繁母猪生产,国家建立能繁母猪保险制度,保费按头计算,中央、地方政府以及农民共同负担,由政府负担80%,养殖户(场)负担20%,当发生高传染性疫病时,政府实施强制扑杀时,保险按头赔付;另外,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差别补助。各地要积极支持保险机构开展能繁母猪保险业务,鼓励养殖户(场)投保,防范疫病等风险。今后要在总结能繁母猪保险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开展生猪保险,并建立保险与补贴相结合的制度。2013年,国家继续落实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强化信贷和保险支持。增加对规模养殖企业的信贷支持,为规模养殖场和小区提供信用担保服务。抓紧研究建立规模养殖企业联合体担保贷款方式。做好生猪保险工作,提高生猪保险覆盖面。
国家降低养殖成本,改善防疫条件,提高生猪生产能力,对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小区)的粪污处理和沼气池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适当支持。中央财政下达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疫苗补助经费。2013年,国家加强生猪公共防疫体系建设,落实对国家一类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政策。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费用每头补助80元,将屠宰环节病害猪损失补贴由每头500元提高至800元;将因防疫需要而扑杀的生猪补助标准由每头600元提高至800元;将基层防疫人员工作经费补贴标准由每年1000元提高至1200元,地方财政也要给予相应补助。
脂肪型猪品种已转化为瘦肉型猪品种。脂肪型猪品种由于市场原因而逐渐淡出,而瘦肉多、增重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瘦肉型猪品种,通过连续不断的选育已成为主流品种。
利用联合育种协作组织进行纯种繁育和杂交的繁育体系开始建立与发展,该体系内包括原种场、育种协作猪场、生产两品种杂交的一级繁殖场、生产三品种杂交的二级繁殖场、以及利用三品种杂交优势的育肥场。
育种技术是生猪养殖技术的关键。目前,中国种猪繁育以常规三元杂交技术为主,配套系统发展较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种猪质量不高和良种率低,远落后于国外生猪养殖发达国家。
以配套系选育为主进行品系间杂交优选;育种方向将由提高瘦肉率和生长速度方面转向提高繁殖力及肉质改良方面;以分子生物技术作为主要手段,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主要经济性状和增强抗病性。
由于畜禽疫病、药物残留和卫生状况等因素对生猪产品的质量影响极大,因此消费者对产品的安全问题高度关注,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完善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检疫制度。国家农业部目前正在抓紧制定与国际接轨的饲料工业标准体系,重点是在逐步提升现有饲料原材料和产品质量标准的基础上,修订完善饲料卫生安全强制性标准、转基因和动物性饲料检测方法及标准。
从专利申请情况来看,近10年来我国生猪养殖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增长迅猛,2013年,我国生猪养殖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为28项。
2003-2012年,中国生猪存栏规模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增速变化较大。2012年,国内生猪年末存栏数量达到4.76亿头,同比增长1.56%,较2003年的4.14亿头增加了0.62亿头,九年间增幅达到15%。
2010-2013年,中国能繁母猪存栏规模总体季度间波动较大,2012年以来季度同比增速明显下滑。2013年第三季度,国内能繁殖母猪季度末存栏数量达到15016万头,同比增长1.17%。
具体内容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生猪养殖环节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中游,上游饲料生产因产品主要是工业化生产,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议价能力较弱,分析如下:
下游的屠宰、加工企业的盈利模式与饲料企业类似,更下游的零售环节(超市)受议价能力较强以及生鲜产品(肉类)属性特征,其利润率一般较为稳定,在10%左右,具体分析如下:
2008年以来,中国外生猪养殖上、下游企业开始意识到中国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市场机遇,纷纷对外宣布投入巨资进入该行业。
积极介入生猪养殖的上游企业,主要是饲料生产企业,包括:新希望、中粮集团、正虹科技、宁波天邦、江西正邦、正大集团、百世腾等;开始进入本行业的下游企业,主要是屠宰和猪肉食品生产企业,包括:双汇发展、高金食品、雨润食品、唐人神集团、六和集团等。如果饲料企业与养殖企业能够实现主动合作,将形成具有巨大竞争优势的联合体。这种新型的合作方式将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充分发挥集团管理优势与品牌优势潜力,利用行业间或地区间的优势互补,用好用活饲料企业集团的资源,发挥企业优势互补的作用。
其他企业也开始进入生猪养殖行业。德意志银行注资6000万美元,获取上海宏博集团公司养猪场30%股份;高盛耗资2亿至3亿美元,在湖南、福建一带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场。2009年,网易投资创办生猪养殖场。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生猪养殖行业主要有中国市场庞大,还可以供给国际市场,销售问题不大;中国拥有世界几乎最低的劳动成本,猪肉的生产成本容易控制;价格上涨空间最大,便于包装上市,获取投资题材;如果控制该行业,则可以获取持久的超额利润。
在现在生猪养殖行业出现利润较大的情况下,一些有实力的新进企业逐渐增加。由于新进入生猪养殖的企业需要一定的时间克服大规模养殖存在的壁垒,新进入的企业虽然具有资金实力,但是专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因此,目前市场上已具有规模化的生猪养殖企业依然占据主要的地位。
生猪养殖行业的替代品充足。在人们的日常饮食结构种,猪肉并非是稀缺性很高、可替代性很低的食品,禽肉、禽蛋、牛羊肉、蔬菜、水果等各种食品是猪肉的替代品。而2010年下半年以来的高猪价不仅让养猪生产规模扩大,而且还导致禽肉、禽蛋价格上涨,生产规模扩大,这些产品因营养丰富成为了不少家庭的替代品。
从2007-2012年中国各类肉类消费情况来看,猪肉的增长速度较缓慢,牛肉和鸡肉消费量增长率更快。
生猪市场的竞争格局主要表现为众多散养户与少数大规模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大规模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较小。在商品仔猪和二元种猪市场,小规模养殖企业和散养户对大规模养殖企业产品更加青睐,而且由于散养户仍是中国目前主要的养殖主体,市场规模较大,大规模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较小,大规模养殖的生猪价格高于小规模养殖的生猪价格,小规模养殖的生猪价格又高于农户散养生猪价格,散养户在与规模企业的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在商品肉猪市场,下游猪肉食品制造企业和屠宰企业首选质量保证的规模养殖生猪;同时,中国大型猪肉食品生产企业需求量远远超过规模企业的产量;加之肉消费市场容量较大,这都导致大规模生产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较小。
生猪养殖行业目前还处在供不应求或是供求平衡的阶段。猪肉是生活必需品,生猪市场还属于卖方市场,竞争远未达到白热化,养猪行业的品牌建设意识不强,创建品牌的急迫性没有其他行业强烈。目前已经实现生猪规模养殖的大型企业将在未来的行业扩张中占据先发优势,在竞争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